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南方都市报上曝光:一些街边加油站的油罐车竟然曾装过我们日常炒菜的食用油。这些油罐车不仅运输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还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事件,本报记者展开了深入采访。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是央企中储粮下属的天津分公司,也牵涉其中。对此,中储粮集团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在全系统内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对于检查出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车辆,将立即终止合作,并列入“黑名单”。此外,集团要求下属企业全面排查运输工具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规定。
然而,尽管中储粮正在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消费者仍对此事感到困惑和错愕。这种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的行为,与一般的地沟油事件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便是选择大品牌、知名厂家,消费者也难以完全避免这种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不仅关系到烹饪,更涉及到面包、薯条、烘焙、蛋糕等几乎所有零食领域。
更令人震惊的是,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竟然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长期存在的公开秘密。这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还远未实现。一些罐车残留的化工液体,在混装食用液体后,后果不堪设想。
记者了解到,这些不合理的商业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节省清洗费用,一些运输方在换货过程中不清洗罐体。而对于食用液体出入库的管理方,尤其是央企这样的接收方,声称“不验罐是因为没办法分辨”,这种态度令人无法接受。
尽管《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监管部门对食品运输有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监管真空。食用油运输至今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亟需多部门协同,运用技术手段弥补这一短板。
最后,我们要感谢曝光此事的媒体,让我们看到了食品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行业内无人站出来揭露这一现象,而是依赖记者的线索追查。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