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大的背景下,正当防卫成为了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童建明发表了对于正当防卫的理解和看法。“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
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的情况下,针对不法侵害行为进行反击的行为。在实践中,正当防卫不仅包括个人之间的冲突,也涵盖了家庭暴力等严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童建明强调,正当防卫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也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之一。
近年来,随着正当防卫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最高检相继发布了多个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为相关案件提供参考。这些案例不仅推动了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同时也展示了司法部门对于正当防卫的态度和支持。据统计,仅在2019年和2020年间,因为正当防卫而不捕不诉的案件数量就超过了前一年的两倍以上。
然而,正当防卫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武力或采取极端手段进行对抗。根据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例如行为必须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且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此外,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非未遂的或者预谋的犯罪。
尽管如此,当面对不法侵害时,人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更容易遭受不法侵害。在这种情况下,正当防卫的意义更加凸显。通过合理运用正当防卫,不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犯罪,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总之,“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权和保障自由的前提下的一项原则,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