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街边的加油站油罐车,竟然可能曾经装运过我们日常炒菜的食用油。这一消息来源于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揭示了罐车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的惊人现象,一些油罐车不仅运输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还负责运送煤制油等化工产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让人意外的是,中央企业中储粮旗下的天津分公司竟然也牵涉其中。面对舆论的哗然,中储粮集团迅速作出回应,宣布将在全系统内开展专项大排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运输单位和车辆,将立即终止合作,并将它们列入服务采购“黑名单”。此外,该集团还要求直属企业全面排查运输工具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以及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然而,尽管中储粮正在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消费者心中仍存有不少疑问和困惑。这种混装问题与传统的地沟油事件截然不同。消费者通常认为,只要选择大品牌和知名厂家,就能避免劣质食用油。但此次事件表明,即使是知名品牌,也可能在运输环节出现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的问题,这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烹饪,还涉及到面包、薯条、烘焙、蛋糕等几乎所有零食领域。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食品类液体与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竟然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长期公开的秘密。这一现象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在实践中仍是一种愿景。一些罐车容量巨大,残留少量化工液体似乎无足轻重,但一旦混装食用液体,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
记者深入挖掘发现,这种商业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运输方为了节省清洗费用,不惜牺牲食品安全;而管理方声称“无法分辨”,则是无德和无责任心的表现。此外,《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监管部门对食品运输的规范存在漏洞,使得食用油在运输环节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目前,食用油运输方面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仅有推荐性规范,这为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最后,记者表示,我们应该感谢曝光此事的媒体,让我们看到了食品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然而,多年来行业内无人敢于站出来,而是依赖记者追查线索,这令人痛心。食品安全容不得形式主义,需要的是真正的“认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