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专题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无视农民意愿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赵久龙、陆华东
近期,新华网记者深入多地乡村一线,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后不仅变得更加“城市化”,还忽视了农民的真实感受。村民们普遍反映,虽然村里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这种变化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一些基层干部感到困惑。他们认为,自己为农民做了不少实事好事,为什么还会招致不满?
为此,新华网记者深入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刀切”禁止饲养鸡鸭的现象,这令村民们难以接受。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如停止发放村级养老金补贴等方式,引发了村民的强烈反弹。
这些问题的背后,暴露出了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真实需求和意愿的问题。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农民权益的侵害,也是对政府形象的重大伤害。
为了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改善,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提升,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责任编辑:申罡】